「在家工作」是什麼? 

「在家工作」是指員工透過網路和電話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完成工作,是一種利用存取和運用遠端資料來溝通的辦公文化。

為什麼「在家工作」會出現?

很多人認為公司需要員工在家工作,是因為近年疫情的關係所致,但其實原來在1970年起已經有很多公司因為能源危機而實行這種營運模式。 隨著個人電腦和網際網絡的普及化,科技市場陸續推出不同的線上軟件 ,例如:虛擬會議和雲端項目管理工具,讓人們在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下,也能互相協作,確保公司運作正常 。

「在家工作」簡史 

1973 年:WFH 源於解決能源危機

在家工作 (telecommuting) 這個名詞最早被美國的物理學家 Jack Nilles 給予定義,"我在家工作幫NASA設計了一套遠程資訊技術的溝通系統。" Telecommuting, 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 Work from home。" 

有一天,一位工程師問他 ”為什麼我們擁有高科技的技術,卻無法解決交通問題?"

 “為什麼你不能讓人們在家中工作,而是讓他們上班塞爆高速公路?”

這位工程師的問題激發了Jack的想像力,而Jack也就交通阻塞的環境做了一個思想實驗,"為什麼人們為了開車到辦公室打電話而塞爆道路?倒不如留在家中做同樣的事。"

他離開了航太業,並加入南加州大學擔任跨學科研究主任。在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,開始了他在1973年提出的“遠程工作”研究。Jack 亦於同年推出了一本關於遠程工作管理的書( Telecommunications-Transportation Tradeoff) ,以創新的思維去解決交通阻塞,都市蔓延注3:以及不可再新能源短缺的問題 。 
同年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注1:使西方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,為了應付這次能源短缺, 很多機構和企業都採取WFH 措施 ,旨在降低空氣污染和節省油費成本。 

1975 年:個人電腦面世令 WFH 能處理更多的工作   

第一部個人電腦(PC,personal computer)問世,稱為Altair 8800
人們開始可以把工作帶回家,用個人電腦完成簡單的打字和其它文書任務 。 

1979 年:WFH 對社會的好處被廣泛宣揚

The OPEC oil embargo 第一次石油危機第六週年,美國華盛頓日報發表了一道文章"Working at Home Can Save Gasoline"  描述辦公室上班如何導致交通擠塞,石油過度消耗以及環境污染 ,而在家工作可以減少這些問題的嚴重性。 
同年,IBM 容許 5 位員工在家工作來作一個實驗,了解到這種工作模式帶來的效益。更在1983年,同時讓多達2000 位的員工在家工作。 

1990 年:網際網路帶來更多的便利的WFH工具 

WWW萬維網問世, 網際網路興起讓員工可以使用電子郵件溝通和虛擬辦工室軟件工作。
有研究發現,WFH有助提升員工的快樂指數和工作的質素,亦幫公司省去昂貴的租金和維護費。 

1994 年:大公司率領 WFH 精神 

隨著WFH為員工和企業帶來的成功,很多大公司如 IBM, American Express, AT&T 也開始設立大量的work from home 職位 。 

1999年 - 至今 :互聯網令WFH更能取代中心化的辦公模式

互聯網普及化,愈來愈多公司使用線上會議和雲端式項目管理工具來工作,實行Online Office,員工不用到同一個工作場所聚集,也能獨立完成工作,確保公司運作正常 。 

總結

隨著社會和經濟環境突然其來的挑戰,不論是員工或企業, 也必需改變舊有的思維模式和學習使用新工具來適應如此變化 ,轉危為機, 改善營運方式及工作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