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甚麼要讀這本書?

身為人力資源專家,「穀倉」為你提供一個新觀點去檢視自己的組織的健康狀況。

甚麼是穀倉?

當人類由零散個體走在一起,變成更大的聚落或是組織時,往往為了效率,慢慢變化出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或見解。這些按照相同方式行事的團體一方面能夠高效行事,但另一方面卻會造成山頭主義,又或者更大團體內的組織之間缺乏溝通,共同做出愚蠢的行為。作者將這些獨立而又孤立的團體,喚作一個個的「穀倉」。

被穀倉侵蝕

書中舉了 Sony、瑞銀、英倫銀行等例子說明穀倉的遺害。比如說 Sony 初初成立的一二十年間,全公司通力合作,打造了一件件劃時代的產品(例如:walkman)。可是後來隨著公司變大,山頭主義盛行,部門之間缺乏溝通,只著眼自己的利益,二三十件電子產品竟然有二三十種充電器。於是在 2000年後,市值被三星一舉超越,也將音樂播放器的王者地位拱手相讓於蘋果公司。

而在金融海嘯前的瑞銀,銀行高層只著眼於傳統的投資分類,沒有過問何謂「AAA 級」的次按證券。同一時間,銀行內部兩支團隊分別買入和賣出次按證券,可是雙方卻從沒有溝通,交換投資的理由。結果造成銀行意料之外的大型虧損。

戰勝穀倉並不容易

也許我們發現了身邊的穀倉,可是穀倉就是人性,人性往往難以逆轉。有一個 IT工程師因為 911而決定投身公營事業,希望憑自己的技能報效社會。正當他在芝加哥警察局成功打通資訊通道,讓高倨不下的謀殺率大幅下降之際 - 新任局長上任,「老差骨」們想要打回原狀,整個系統一夜報銷,謀殺率再次上升。

然而還是值得嘗試

書中舉了紐約市政府和 Facebook 等機構公司戰勝穀倉的例子。例如在 Facebook,所有新入職同事不論職級都會參加一個「新兵訓練營」。這些員工雖然在入職培訓後各散東西,可是之間仍然維持緊密聯繫,在公司事務上多所合作。而針對在職員工,公司則會定期舉辦「Hackathon」,讓來自不同部門的員工自行組隊,在一個週未裡合作解決不同問題。公司透過安排這些跨界活動,確保團體內得到充份交流,力抗穀倉的出現。

動起來對抗穀倉

作者建議我們從以下幾點著手:

  1. 讓團隊保持彈性
  2. 反思薪酬和獎勵機制
  3. 讓資訊流通
  4. 嘗試新的分類系統
  5. 借助資訊科技

當 HR 遇上人類學家

作者大學時修讀人類學,整本書借助人類學的視野探討穀倉的成因和應對策略。人類學觀察社會的方法,也很適合人力資源專家們參考:

  1. 從下而上,實地觀察
  2. 以開放的心胸傾聽
  3. 全面探討所有事情,不為社會禁忌所阻
  4. 比較理想和現實
  5. 了解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系統
  6. 人類生活不止有一種可能性

書名:穀倉效應: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、企業崩壞、政府無能、經濟失控?
原文書名:The Silo Effect: The Peril of Expertise and the Promise of Breaking Down Barriers
作者:吉蓮.邰蒂 Gillian Tett
譯者:林力敏
出版社:三采
出版日期:2016/02
ISBN:9789863425472